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 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构筑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新模式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建设教育工程网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12/5/12 8:30:17  文章录入:web13741  责任编辑:web13741

  近50年来,我国每年由地震、地质、旱涝、海洋、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%.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,依靠科技进步,提高我国城市建筑抗震设防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,地震中有50多万间房屋倒塌,成为灾区伤亡的最主要原因,从而引发了社会对工程抗震性能前所未有的关注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,更加要求我们在新时期要做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。

  1 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要求

  1.1 我国的地震背景

 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——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,受太平洋板块、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,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。具体说,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。这五个地区是: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;西南地区,主要是西藏、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;西北地区,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、青海、宁夏、天山南北麓;华北地区,主要在太行山两侧、汾渭河谷、阴山—燕山一带、山东中部和渤海湾;东南沿海的广东、福建等地。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,西藏、新疆、云南、四川、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—地中海地震带上,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。21世纪以来,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,遍布除贵州、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。

 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、强度大、震源浅,分布广,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。1900年以来,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,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%.1949年以来,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,造成27万余人丧生,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%,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,房屋倒塌达700万间。

  1.2 地震灾害情况及成因解析

  1900到2008年间,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.0级~7.9级地震70次,8.0级及以上地震7次,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28个省份,死亡69万人,伤残81万人,受灾达数亿人次。

  我国生命线工程及设施抗震能力较差,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平偏低,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农村民房抗震能力低下,在一些偏远乡村就毫无房屋设防的意识;居众抗震防灾意识淡薄、部分干部群众侥幸心理严重、工程抗震知识匮乏;工程抗震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,工程抗震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。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,建筑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,诸多涉及公共安全、公共利益的工程建设已由外资、民营企业,甚至个人投资兴建,如商场、学校、娱乐设施、运动场馆、学校、商品房等,部分建筑投资者、所有者、使用者分离,房屋建筑的所有权流转频繁。如果放松了这些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,很可能会留下诸多安全隐患。

  2 构建防御破坏性地震的“软硬性”基础平台

  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,防震减灾工作在促进社会进步,保障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目前,我国的地震台网已实现了由单台观测到台网观测、模拟观测到数字观测的转变,形成了多学科、多测项的地震观测台网。全国4.0级以上地震均可有效监测,东部重要省会城市及其附近的监测能力达到1.5级~2.0级,首都圈地区的监测能力达到1.0级~1.5级。我国已经建成的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”工程,全面提高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、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的能力。应当从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家经济实力出发,突出我国对构建防御破坏性地震的基础平台,以进行科学、合理防御。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